《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

读书笔记

Posted by mental2008 on July 13, 2024

年初 3 月读完的一本书,很有收获,趁着周末将笔记同步到博客上。

作者兰小欢老师是复旦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书里详尽地讲述了中国政府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想谈论经济发展,就不能脱离政治、脱离政策,必须得从实际的政策出发来思考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

豆瓣链接

读书笔记

地方政府

  • 行政区划
    • 影响行政区划的首要因素是“外部性”,简单来说就是人的行为影响到了别人。
    • 一件事情该不该由地方自主决定,可以从外部性的角度来考虑。若此事只影响本地,没有外部性,就该由本地全权处理;若还影响其他地方,那上级就该出面协调
    • 行政区域大小应该跟政策影响范围一致。
    • 划分行政区要考虑的三个重要因素:
      1. 人口密度;
      2. 地理条件;
      3. 语言文化差异。
    • 处在行政交界(尤其是生交界处)的地区,经济发展普遍比较落后。俗称“三不管地带”的现象。
  • 信息传递
    • 我国政府上下级之间与各部门之间的事权,大都没有明确的法律划分,主要依赖内部规章制度,也即各类文件。

如何理解政策?

  • 公众所接触的信息和看到的现象,大都已经是博弈后的结果,而缺乏社会阅历的学生容易把博弈结果错当成博弈过程。
  • 成功的政策背后是成功的协商和妥协,而不是机械的命令与执行,所以理解利益冲突,理解协调和解决机制,是理解政策的基础。
  • 理解和评价改革,不能生搬硬套某种抽象的哲学或理论标准,而必须深化了解改革背景和约束条件,仔细考量在特定时空条件下所产生的改革效果

1994 年的分税制改革

  • 税收分为三类:中央税(如关税)、地方税(如营业税)、共享税(如增值税)
  • 分设国税地税两套机构,与地方财政部门脱钩,省以下税务机关以垂直管理为主,由上级税务机构负责管理人员和工资。
    • 优点:减少地方政府对税收的干扰,保障中央税收收入。
    • 缺点:两套机构导致税务系统人员激增,提高了税收征管成本,企业需要应付两套人马和审查,纳税成本高。
    • 2018 年,分立了 24 年的国税和地税再次开始合并。
  • 结果及影响
    • 缓解自 1980 年代末以来中央财政入不敷出的情况
    • 分税制没有改变地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任务,却减少了其手头可支配的财政资源

招商引资

  • 经济学家张五常曾做过一个比喻:地方政府就像一个商场,招商引资就是引入商铺。商铺只要交一个低廉的入场费用(类似工业用地转让费),但营业收入要和商场分成(类似增值税,不管商铺是否盈利,只要有流水就要分成)。
  •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先进企业不仅需要土地,还需要产业集聚、研发投入、技术升级、物流和金融配套等,很多地方并不具备这些条件,徒有大量建设用地指标又有何用
  • 地方政府是城市土地的所有者,为了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会把工业用地以非常优惠的价格转让给企业使用,并负责对土地进行一系列初期开发,比如“七通一平”(通电、通路、通暖、通气、给水、排水、通信,以及平整场地)。
  • 无论是补贴也好、贸易保护也罢,政策最多可以帮助企业降低一些财务风险和市场风险,但政府不能帮助企业克服最大的不确定性,即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发展出足够的能力和竞争优势
  • 政府融资平台类公司
    • 例子:接手了“宽窄巷子”项目的成都文旅集团
    • 三个典型特征
      1. 持有从政府取得的大量土地使用权
      2. 盈利状况依赖政府补贴
      3. 政府的隐性担保可以让企业大量借款。
    • 融资平台类公司就是企业和政府的混合体,而民营企业如华夏幸福,又承担着政府的招商职能。现实世界中没有定义,只有现象,只有环环相扣的权责关系。或者按张五常的说法,只有一系列合约安排。
  • 官员或政府间的竞争
    • 与市场竞争的三个核心差别
      1. 缺乏真正的淘汰机制。政府不会像企业一样倒闭,官员不会因投资失败或经济低迷而承担个人损失。
      2. 官员升迁是“零和博弈”。而绝大多数市场竞争是“正和博弈”,有合作共赢、共同做大蛋糕的可能。
      3. 地方官员任期有限,必须在任期内干出政绩。而市场和公司间的竞争一般是长期竞争,延续性很强。

土地财政

  • 土地的资本化运作,本质是把未来的收益抵押到今天去借钱,如果借来的钱投资质量很高,转化成了有价值的资产和未来更高的收入,那债务就不是大问题。
  • 所谓“土地财政”,不仅包括巨额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还包括与土地使用和开发有关的各种税收收入
  • 地方政府本来也不是靠卖地赚钱,它真正要的是土地开发之后吸引来的工商业经济活动

工业化

  • 规模效应
    • 现代工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很强
    • 显示面板行业一条生产线的投资动辄百亿,只有大量生产才能拉低平均成本。因此新企业的进入门槛极高,不仅投资额度大,还要面对先进入者已经累积的巨大成本和技术优势。
      • IMO: 实际上存在后发劣势,这类企业需要政府的扶持才能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
    • “东亚经济奇迹”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政府帮助本土企业进入复杂度很高的行业,充分利用其中的学习效应、规模效应和技术外溢效应,迅速提升本土制造业的技术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 集聚效应
    • 新兴制造业在地理上的集聚效应很强,因为扎堆生产可以节约原材料和中间投入的运输成本,而且同行聚集在一起有利于知识和技术交流,外溢效应很强。
    • IMO: 我能想到的例子有北京的 IT 行业、上海的金融行业,都是地理集聚效应的体现。
  • 资源整合
    • 企业不是“人”,不会再“死”后一了百了,积累的技术、人才、行业知识和经验,并不会随企业破产而消失。一旦需求回暖,这些资源就又可以重新整合。
  • 农民到工人的转变
    • “工业化”最核心的一环是把农民变成工人,这不仅仅是工作的转变,也是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彻底转变

城市化

  • 房地产
    • 房地产常被称作“经济周期之母”,根源就在于其内在的供需矛盾:一方面,银行可以通过按揭创造几乎无限的新购买力;而另一方面,不可再生的城市土地供给却有限
    • IMO: 本质上是城市化引入了大量的外来人口,但土地的供给无法满足需求。
  • 不平衡
    • 我国的收入差距有两个特点:一是城乡差距,二是地区差距
    • 经济增长过程中伴随着生产率的提高和各种新机会的不断涌现,虽然不一定会降低收入差距,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贫富差距在代际间传递。
    • 如果每个人的收入都远远高于上一代人,那人们就会更看重自己的劳动收入,继承自父母的财富相对就不太重要。
    • 在“经济蛋糕”膨胀的过程中,虽然高收入群体切走了更大一块,但所有人分到的蛋糕都比以前大多了,因此暂时可以容忍贫富差距拉大
    • 不断扩大的不平等会让社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必须小心谨慎地对待。
  • 以人为本
    • 城市化的核心不应该是土地,应该是人。要实现地区间人均收入均衡、缩小贫富差距,关键也在人。要真正帮助低收入群体,就要增加他们的流动性和选择权,帮他们离开穷地方,去往能为他的劳动提供更高报酬的地方,让他的人力资本更有价值。同时也要允许农民所拥有的土地流动,这些土地资产才会变得更有价值

债务

  • 人们在乐观时往往会低估负债的风险,过多借债。当风险出现时,又会因为债务负担沉重而缺乏腾挪空间,没办法应对。
  • 债务源于人性:总想尽早满足欲望,又对未来盲目乐观,借钱时总觉得将来能还上。
  • 债务负担重的家庭面临的三大风险:
    1. 债务缺乏弹性;
    2. 收入变化弹性很大;
    3. 来自家庭支出的变动。
  • 金融风险的核心是银行,原因有四:
    1. 银行规模大、杠杆高;
    2. 银行借进来的钱很多是短期的(比如活期存款),但贷出去的钱却大都是长期的(比如企业贷款),负债和资产的期限不匹配会带来流动性风险;
    3. 银行信贷大都和房地产有关,常常与土地和房产价值一同起落,放大经济波动;
    4. 银行风险会传导到其他金融部门。
  • 资金和资源在金融体系内空转,但实体经济的蛋糕却没有做大。
    • IMO: 要避免“脱实向虚”,还是要积极推动实体经济。
  • 中国债务
    • 我国居民债务负担接近发达国家,政府债务负担低于发达国家,但企业债务负担远高于发达国家。原因之一是资本市场发展不充分,企业融资以债务尤其是银行贷款为主,股权融资占比很低。
    • 融资体系和投资体系是一体两面:谁来做投资决策,谁就该承担投资风险,融资体系也就应该把资源和风险向谁集中。
    • 目前的融资体系正是让政府承担风险的体系,因为银行的风险最终是政府的风险。
    • 债务问题不是简单的货币和金融问题,其根源在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和结构,所以在降债务的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深层次的结构性改革
  • 化解债务风险
    • 解决方案可以分成两部分:
      1. 偿还已有债务;
      2. 遏制新增债务,改革滋生债务的政治、经济环境。
    • 增发货币来缓解债务负担的三类方式:
      1. 增发货币来降低利率,减少利息支出,刺激投资和消费。
      2. 量化宽松”,央行增发货币来买入各类资产,实际上是把其他部门的负债转移到了央行身上。主要问题是难以把增发的货币转到穷人手中。
      3. 债务货币化。用无利率的货币替代有利率的债务,以政府预算收支的数量代替金融市场的价格(即利率)来调节经济资源配置。

国内国际失衡

  • 内部经济结构失衡
    • 重生产、重投资,相对轻民生、轻消费,导致与巨大的产能相比,国内消费不足,而消化不了的产品只能对外输出
    • IMO: 需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局面。
  • 中美贸易冲突
    • 美国的国内产出满足不了本国消费和投资需求,因此进口大于出口,经常账户是逆差,对外净输入。
    • 从宏观角度看,对外贸易失衡也是内部结构失衡的延续。
    • 我国在基础科研质量、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美国要想在全球再找一个巨大的市场,也是天方夜谭。没有了市场,美国公司持续不断的高额研发支出很难持续,也就难以长久维持技术优势
  • 再平衡
    • 美国制造业虽然一直很强大,但吸纳的就业越来越少,这个过程不会逆转。所以解决就业和提高收入必须依靠服务业的大发展,而这只能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
    • IMO: 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应该也是这样,高精尖行业的门槛越来越高,实际上吸纳的就业人数反而会减少。

推荐阅读

某种意义上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分!感谢作者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