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 3 月读完的一本书,很有收获,趁着周末将笔记同步到博客上。
作者兰小欢老师是复旦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书里详尽地讲述了中国政府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想谈论经济发展,就不能脱离政治、脱离政策,必须得从实际的政策出发来思考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
读书笔记
地方政府
- 行政区划
- 影响行政区划的首要因素是“外部性”,简单来说就是人的行为影响到了别人。
- 一件事情该不该由地方自主决定,可以从外部性的角度来考虑。若此事只影响本地,没有外部性,就该由本地全权处理;若还影响其他地方,那上级就该出面协调。
- 行政区域大小应该跟政策影响范围一致。
- 划分行政区要考虑的三个重要因素:
- 人口密度;
- 地理条件;
- 语言文化差异。
- 处在行政交界(尤其是生交界处)的地区,经济发展普遍比较落后。俗称“三不管地带”的现象。
- 信息传递
- 我国政府上下级之间与各部门之间的事权,大都没有明确的法律划分,主要依赖内部规章制度,也即各类文件。
如何理解政策?
- 公众所接触的信息和看到的现象,大都已经是博弈后的结果,而缺乏社会阅历的学生容易把博弈结果错当成博弈过程。
- 成功的政策背后是成功的协商和妥协,而不是机械的命令与执行,所以理解利益冲突,理解协调和解决机制,是理解政策的基础。
- 理解和评价改革,不能生搬硬套某种抽象的哲学或理论标准,而必须深化了解改革背景和约束条件,仔细考量在特定时空条件下所产生的改革效果。
1994 年的分税制改革
- 税收分为三类:中央税(如关税)、地方税(如营业税)、共享税(如增值税)
- 分设国税、地税两套机构,与地方财政部门脱钩,省以下税务机关以垂直管理为主,由上级税务机构负责管理人员和工资。
- 优点:减少地方政府对税收的干扰,保障中央税收收入。
- 缺点:两套机构导致税务系统人员激增,提高了税收征管成本,企业需要应付两套人马和审查,纳税成本高。
- 2018 年,分立了 24 年的国税和地税再次开始合并。
- 结果及影响
- 缓解自 1980 年代末以来中央财政入不敷出的情况。
- 分税制没有改变地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任务,却减少了其手头可支配的财政资源。
招商引资
- 经济学家张五常曾做过一个比喻:地方政府就像一个商场,招商引资就是引入商铺。商铺只要交一个低廉的入场费用(类似工业用地转让费),但营业收入要和商场分成(类似增值税,不管商铺是否盈利,只要有流水就要分成)。
-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先进企业不仅需要土地,还需要产业集聚、研发投入、技术升级、物流和金融配套等,很多地方并不具备这些条件,徒有大量建设用地指标又有何用?
- 地方政府是城市土地的所有者,为了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会把工业用地以非常优惠的价格转让给企业使用,并负责对土地进行一系列初期开发,比如“七通一平”(通电、通路、通暖、通气、给水、排水、通信,以及平整场地)。
- 无论是补贴也好、贸易保护也罢,政策最多可以帮助企业降低一些财务风险和市场风险,但政府不能帮助企业克服最大的不确定性,即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发展出足够的能力和竞争优势。
- 政府融资平台类公司
- 例子:接手了“宽窄巷子”项目的成都文旅集团
- 三个典型特征
- 持有从政府取得的大量土地使用权。
- 盈利状况依赖政府补贴。
- 政府的隐性担保可以让企业大量借款。
- 融资平台类公司就是企业和政府的混合体,而民营企业如华夏幸福,又承担着政府的招商职能。现实世界中没有定义,只有现象,只有环环相扣的权责关系。或者按张五常的说法,只有一系列合约安排。
- 官员或政府间的竞争
- 与市场竞争的三个核心差别
- 缺乏真正的淘汰机制。政府不会像企业一样倒闭,官员不会因投资失败或经济低迷而承担个人损失。
- 官员升迁是“零和博弈”。而绝大多数市场竞争是“正和博弈”,有合作共赢、共同做大蛋糕的可能。
- 地方官员任期有限,必须在任期内干出政绩。而市场和公司间的竞争一般是长期竞争,延续性很强。
- 与市场竞争的三个核心差别
土地财政
- 土地的资本化运作,本质是把未来的收益抵押到今天去借钱,如果借来的钱投资质量很高,转化成了有价值的资产和未来更高的收入,那债务就不是大问题。
- 所谓“土地财政”,不仅包括巨额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还包括与土地使用和开发有关的各种税收收入。
- 地方政府本来也不是靠卖地赚钱,它真正要的是土地开发之后吸引来的工商业经济活动。
工业化
- 规模效应
- 现代工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很强。
- 显示面板行业一条生产线的投资动辄百亿,只有大量生产才能拉低平均成本。因此新企业的进入门槛极高,不仅投资额度大,还要面对先进入者已经累积的巨大成本和技术优势。
- IMO: 实际上存在后发劣势,这类企业需要政府的扶持才能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
- “东亚经济奇迹”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政府帮助本土企业进入复杂度很高的行业,充分利用其中的学习效应、规模效应和技术外溢效应,迅速提升本土制造业的技术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 集聚效应
- 新兴制造业在地理上的集聚效应很强,因为扎堆生产可以节约原材料和中间投入的运输成本,而且同行聚集在一起有利于知识和技术交流,外溢效应很强。
- IMO: 我能想到的例子有北京的 IT 行业、上海的金融行业,都是地理集聚效应的体现。
- 资源整合
- 企业不是“人”,不会再“死”后一了百了,积累的技术、人才、行业知识和经验,并不会随企业破产而消失。一旦需求回暖,这些资源就又可以重新整合。
- 农民到工人的转变
- “工业化”最核心的一环是把农民变成工人,这不仅仅是工作的转变,也是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彻底转变。
城市化
- 房地产
- 房地产常被称作“经济周期之母”,根源就在于其内在的供需矛盾:一方面,银行可以通过按揭创造几乎无限的新购买力;而另一方面,不可再生的城市土地供给却有限。
- IMO: 本质上是城市化引入了大量的外来人口,但土地的供给无法满足需求。
- 不平衡
- 我国的收入差距有两个特点:一是城乡差距,二是地区差距。
- 经济增长过程中伴随着生产率的提高和各种新机会的不断涌现,虽然不一定会降低收入差距,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贫富差距在代际间传递。
- 如果每个人的收入都远远高于上一代人,那人们就会更看重自己的劳动收入,继承自父母的财富相对就不太重要。
- 在“经济蛋糕”膨胀的过程中,虽然高收入群体切走了更大一块,但所有人分到的蛋糕都比以前大多了,因此暂时可以容忍贫富差距拉大。
- 不断扩大的不平等会让社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必须小心谨慎地对待。
- 以人为本
- 城市化的核心不应该是土地,应该是人。要实现地区间人均收入均衡、缩小贫富差距,关键也在人。要真正帮助低收入群体,就要增加他们的流动性和选择权,帮他们离开穷地方,去往能为他的劳动提供更高报酬的地方,让他的人力资本更有价值。同时也要允许农民所拥有的土地流动,这些土地资产才会变得更有价值。
债务
- 人们在乐观时往往会低估负债的风险,过多借债。当风险出现时,又会因为债务负担沉重而缺乏腾挪空间,没办法应对。
- 债务源于人性:总想尽早满足欲望,又对未来盲目乐观,借钱时总觉得将来能还上。
- 债务负担重的家庭面临的三大风险:
- 债务缺乏弹性;
- 收入变化弹性很大;
- 来自家庭支出的变动。
- 金融风险的核心是银行,原因有四:
- 银行规模大、杠杆高;
- 银行借进来的钱很多是短期的(比如活期存款),但贷出去的钱却大都是长期的(比如企业贷款),负债和资产的期限不匹配会带来流动性风险;
- 银行信贷大都和房地产有关,常常与土地和房产价值一同起落,放大经济波动;
- 银行风险会传导到其他金融部门。
- 资金和资源在金融体系内空转,但实体经济的蛋糕却没有做大。
- IMO: 要避免“脱实向虚”,还是要积极推动实体经济。
- 中国债务
- 我国居民债务负担接近发达国家,政府债务负担低于发达国家,但企业债务负担远高于发达国家。原因之一是资本市场发展不充分,企业融资以债务尤其是银行贷款为主,股权融资占比很低。
- 融资体系和投资体系是一体两面:谁来做投资决策,谁就该承担投资风险,融资体系也就应该把资源和风险向谁集中。
- 目前的融资体系正是让政府承担风险的体系,因为银行的风险最终是政府的风险。
- 债务问题不是简单的货币和金融问题,其根源在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和结构,所以在降债务的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深层次的结构性改革。
- 化解债务风险
- 解决方案可以分成两部分:
- 偿还已有债务;
- 遏制新增债务,改革滋生债务的政治、经济环境。
- 增发货币来缓解债务负担的三类方式:
- 增发货币来降低利率,减少利息支出,刺激投资和消费。
- “量化宽松”,央行增发货币来买入各类资产,实际上是把其他部门的负债转移到了央行身上。主要问题是难以把增发的货币转到穷人手中。
- 债务货币化。用无利率的货币替代有利率的债务,以政府预算收支的数量代替金融市场的价格(即利率)来调节经济资源配置。
- 解决方案可以分成两部分:
国内国际失衡
- 内部经济结构失衡
- 重生产、重投资,相对轻民生、轻消费,导致与巨大的产能相比,国内消费不足,而消化不了的产品只能对外输出。
- IMO: 需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局面。
- 中美贸易冲突
- 美国的国内产出满足不了本国消费和投资需求,因此进口大于出口,经常账户是逆差,对外净输入。
- 从宏观角度看,对外贸易失衡也是内部结构失衡的延续。
- 我国在基础科研质量、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美国要想在全球再找一个巨大的市场,也是天方夜谭。没有了市场,美国公司持续不断的高额研发支出很难持续,也就难以长久维持技术优势。
- 再平衡
- 美国制造业虽然一直很强大,但吸纳的就业越来越少,这个过程不会逆转。所以解决就业和提高收入必须依靠服务业的大发展,而这只能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
- IMO: 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应该也是这样,高精尖行业的门槛越来越高,实际上吸纳的就业人数反而会减少。
推荐阅读
某种意义上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分!感谢作者的推荐。
- 中国政府和政治
- 《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2010,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资深专家李侃如
- 《当代中国与政治》,2016,清华大学景跃进、复旦大学陈明明、中山大学肖滨
- 中国政府的运作模式
-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2013,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
- 《叫魂》,2014,哈佛大学历史学家孔飞力(Philip A.Kuhn)
- 以财务的视角去理解地方政府行为
- 《以利为利:财政关系与地方政府行为》,2012,北京大学周飞舟
-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
- 土地制度
- 农村的土地制度
- 《城乡中国》,2017,北京大学周其仁
- 《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2021,中国人民大学刘守英
- 财政和土地制度对官员的影响
- 《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2018,华中科技大学吴毅
- 《他乡之税:一个乡镇的三十年,一个国家的“隐秘”财政史》,2008,田毅和赵旭
- 土地资本
- Rethinking the Economics of Land and Housing, 2017, Ryan-Collins, Lloyd and Macfarlane
- 农村的土地制度
- 政府投融资
- 周浩导演的纪录片《大同》(又名《中国市长》),记录了大同市原市长耿彦波重建这座城市的故事。
- 官员行为
- 《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2017,北京大学周黎安
- 《中县干部》,2010,北京大学冯军旗的博士论文
- China’s Gilded Age: the Paradox of Economic Boom and Vast Corruption, 2020, 密歇根大学洪源远(Yuen Yuen Ang)
- 工业生产
- 纪录片《大国重器》《超级工程》《创新中国》《大国工匠》《军工记忆》
- 行业和企业发展
- 《光变:一个企业及其工业史》,2016,北京大学路风
- 讲述了京东方和光电显示行业的故事。
- 《走向自主创新:寻找中国力量的源泉》,2019,北京大学路风
- 《新火:走向自主创新2》,2020,北京大学路风
- 《浪潮之巅》,2011,吴军
- 《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1999,哈佛商学院麦克劳
- 《棉花帝国》,2019,哈佛大学史学家贝克特
- 《亚洲大趋势》(2014),史塔威尔
- 《光变:一个企业及其工业史》,2016,北京大学路风
- 城市化
- 《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2016),上海交通大学陆铭
- 《城市化转型与土地陷阱》(2014),东南大学华生
- 不平等
- 《21世纪资本论》2014,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
- 《<21世纪资本论>到底发现了什么》,2015,北京师范大学李实、中国人民大学岳希明
- 上本书的导读
- 《不平等社会:从石器时代到 21 世纪,人类如何应对不平等》,2019,沙伊德尔·沃尔特
- 金融部门对高学历人才的挤占
- Philippon, Thomas, and Ariell Reshef (2012), “Wages and human capital in the US finance industry: 1909-2006,”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27(4): 1551-1609.
- 债务
- 美国房地产及债务
- 《房债:为什么会出现大衰退,如何避免重蹈覆辙》(2015),普林斯顿大学迈恩和芝加哥大学苏菲
- 《债务和魔鬼:货币、信贷和全球金融体系重建》,2016,英国经济学家特纳
- 《金融炼金术的终结:货币、银行与全球经济的未来》,2016,英国央行前行长金
- 《债务危机:我的应对原则》,2019,桥水基金的创始人达利欧
- 中国债务
- Debt and Distortion: Risks and Reforms in the Chinese Financial System, 2016, Armstrong-Taylor
- China: the Bubble that Never Pops, 2020, Orlik
- 美国房地产及债务
- 银行
- 《银行的秘密:现代金融生存启示录》,2011,耶鲁大学戈顿
-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Credit: What Went Wrong in Banking and What Can be Done to Repair the Damage?, 2009, Alistair Milne
- 中国银行的风险与改革
- 《红色资本:中国的非凡崛起和脆弱的金融基础》,2013,沃尔特和豪伊
- 《与中国打交道:亲历一个新经济大国的崛起》,2016,高盛前总裁、美国前财政部长保尔森
- 《大行蝶变: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复兴之路》,2012,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
- 金融危机
-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
- Crashed: How a Decade of Financial Crises Changed the World, 2018, Adam Tooze
- 1997-1998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 《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2015,香港证监会原主席沈联涛
- 《时运变迁》,2016,美联储前主席沃尔克和日本大藏省前副相行天丰雄
- 《资本全球化:一部国际货币体系史》,2020,伯克利加州大学埃森格林
-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
- 国际关系
- 国际不平衡
- 《大失衡:贸易、冲突和世界经济的危险前路》,2014,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佩蒂斯
- Trade Wars are Class Wars: How Rising Inequality Distorts the Global Economy and Threatens International Peace, 2020, Matthew C. Klein and Michael Pettis
- 《见证失衡:双顺差、人民币汇率和美元陷阱》,2010,中国社会科学院余永定
- 全球化
- 《大合流:信息技术和新全球化》,2020,日内瓦高级国际关系及发展学院理查德·鲍德温(Richard E. Baldwin)
- 《全球化的悖论》,2011,哈佛大学丹尼·罗德里克(Dani Rodrik)
- 中国对世界和美国的冲击
- 纪录片《美国工厂》
- China Reconnects: Joining a Deep-rooted Past to a New World Order,2019,历史学家王赓武(Gungwu Wang)
- 国际不平衡
- 经济史
- 世界史
- 《全球经济史》,2015,英国史学家罗伯特·C·艾伦(Robert C. Allen)
- 《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2010,乔治梅森大学杰克·戈德斯通(Jack A. Goldstone)
- 《20世纪全球资本主义的兴衰》,哈佛大学杰弗里·弗里登(Jeffry A. Frieden)
- 《经济落后的历史透视》,2012,亚历山大·格申克龙(Alexander Gerschenkron)
-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2020,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
- 美国经济史
- 《美国增长的起落》,2018,西北大学戈登(Robert J. Gordon)
- Concrete Economics: the Hamilton Approach to Economic Growth and Policy, 2016, Stephen S. Cohen and J. Bradford DeLong from UC Berkeley
- 中国经济史
- 《邓小平时代》,哈佛大学傅高义(Ezra F. Vogel)
- 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