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读书笔记

Posted by mental2008 on April 30, 2023

关于本书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甚至多读)的好书,而不是一本虚无缥缈的鸡汤书籍。作者 Stephen R. Covey 根据自身的经验和观察,总结了七个能提高效能的习惯。我们需要将这些习惯内化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更全面、系统地提升自己。

以下是我整理的阅读摘录。如果想要对作者所提出的这些方法论有更深入的理解,建议大家阅读原著。我大约利用三、四天的空闲时间就读完了原书。书中有大量的事例和经验分享,可以帮助大家理解并付诸实践。

豆瓣读书

读书之前

记住,只学不做等于没学,只知不做也等于无知。

珍惜事物的价值

诚如美国开国初期政治思想家佩因(Thomas Paine)所说:得之太易者必不受珍惜。唯有付出代价,万物始有价值。上苍深知如何为其产品制订合理的价格。

理清原则与实践的关系

原则不同于实践。实践是特定的行为或活动,在某一情况下适用的实践未必能在另一种情况下适用。 就好比父母不能将教育第一个孩子的方法照搬到第二个孩子身上。

实践是个别的、具体的,而原则是深刻的、基本的和普遍的。 原则适用于任何个人、婚姻、家庭以及公私机构。如果我们把原则内化为习惯,就能够用不同的实践方法应对任何局面。

将原则融入生活

理解艾略特(T. S. Eliot)这句话的真义:我们必不可停止探索,而一切探索的尽头,就是重回起点,并对起点有首次般的了解

破除思维定式

  • 我们需要新的、更深层次的思想水平,即基于原则的思维定式,它能正确引导我们实现高效能,改善人际关系,解决深层问题。这种新的思想水平就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要阐述的内容,它强调以原则为中心,以品德为基础,要求“由内而外”地实现个人效能和人际效能。
  • 梭罗(Thoreau)曾经说过:“一棵邪恶的大树,砍它枝叶千斧,不如砍它根基一斧。”行为和态度就是枝叶,思维定式就是根基,抓住根本才能让生活出现实质性的进展
  • 仅仅改变表面上的行为与态度,却忽略作为源头的思维定式,那么改变的成效一定有限。

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的每一项重大突破,几乎都是首先打破传统,打破旧思维、旧模式才得以成功。

方法论

由内而外

个人领域的成功必须先于公众领域的成功;只有先信守对自己的承诺,才能信守对他人的承诺

寻找根因

近 50 年来讨论成功术的著作都很肤浅,谈的都是如何树立社会形象的技巧如何成功的捷径。但这种用“阿斯匹林”和“创可贴”来治疗心灵痛苦的方法,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而不治本。有时似乎取得了暂时的效果,但是深层次的问题没有解决,不时又会重新浮现。

不要临时抱佛脚

只重技巧就仿佛考前临时抱佛脚,纵使有时顺利过关,甚至成绩还不错,但没有日积月累的付出,绝对无法学得精通。

承认无知

承认自己的无知往往是求知的第一步。梭罗曾说:“如果我们时时忙着展现自己的知识,将何从忆起成长所需的无知?”

学会聆听

与配偶、子女、朋友或同事相处一定要学会聆听,这需要情感力量的支撑。聆听需要耐心、坦诚和理解对方的愿望,属于品德的高级范畴。相较之下,以低投入的情感给出“高高在上”的建议要容易得多。

避免机械式地付出

许多人在家庭或婚姻中只知机械式地付出,或者拒绝付出和分享,可能正是由于他们从未体验过拥有,而且缺乏自我认同和自尊。所以教育孩子应该要有充分的耐心让他们体会拥有的感觉,同时用足够的智慧告诉他们付出的价值,另外还要以身作则

习惯

  • 本书将习惯定义为“知识”、“技巧”与“意愿”相互交织的结果。知识是理论范畴,指点“做什么”及“为何做”技巧告诉“如何做”意愿促使“想要做”。要养成一种习惯,三者缺一不可。
  • 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成长

  • “成熟模式图”(Maturity Continuum)即人类成长的三个阶段,分别为依赖期、独立期、互赖期
    • 依赖期(Dependence)以“你”为核心——你照顾我;你为我的得失成败负责。
    • 独立期(Independence)以“我”为核心——我可以做到;我可以负责;我可以靠自己;我有权选择。
    • 互赖期(Interdependence)以“我们”为核心——我们可以做到;我们可以合作;我们可以融合彼此的智慧和能力,共创前程。
  • 依赖期的人靠别人来实现愿望;独立期的人单枪匹马打天下;互赖期的人,群策群力实现最高成就。

效能:平衡产出与产能

  • 效能在于平衡
  • 一味重视产出会导致糟糕的健康状况、耗损的机器设备、透支的银行存款或破裂的人际关系。而太过维护产能,就如同一个每天长跑三四个小时的人,宣称可以因此多活十年,却不知大好时光都在跑步中流逝。又好像那些只知念书,不肯生产的人,坐享别人的金蛋,自己永远不敢面对现实。
  • 唯有在金蛋(产出)与鹅的健康和幸福(产能)之间取得平衡,才能实现真正的效能。虽然你常会因此面临两难选择,但这正是效能原则的精髓所在。它是短期利益与长期目标之间的平衡,是好分数与刻苦努力之间的平衡,是清洁的房间与良好的亲子关系之间的平衡。

人际关系

  • 独立是互赖的基础。缺乏独立人格,却一味玩弄人际关系的技巧,纵使得逞于一时,也不过是运气罢了。处顺境之中,还可任你为所欲为。但天有不测风云,一旦面临逆境,技巧便不可靠了。
  • 速战速决是不切实际的,建立和维护关系都需要时间。
  • 情感账户的六种主要的投资方式
    • 理解他人
    • 注意小节
    • 信守承诺
    • 明确期望
    • 正直诚信
    • 勇于致歉
  • 黄金定律说:想要别人怎样待你,就要怎样待人。字面意思是你对待他人的方式最终会被返还给自己,但我认为其内涵是,如果你希望别人了解你的实际需要,首先要了解他们每一个人的实际需要,然后据此给予帮助和支持。正如一个成功养育了几个孩子的家长所说的那样:“区别对待他们,才是平等的爱。”

原则

作者总结出了七个习惯,覆盖了个人领域、公众领域的成功。

如何实现个人领域的成功

习惯一:积极主动(Be Proactive)

  • 习惯一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 关注圈 vs. 影响圈
    • 关注圈(Circle of Concern):每个人格外关注的问题,比如健康、子女、事业、工作、国债或核战争等,以区别于自己没有兴趣或不愿理会的事物。
    • 影响圈(Circle of Influence):关注圈内的事物,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则超出个人能力范围,前者可以被圈成一个较小的“影响圈”。
  • 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扩张和成长
  • 我们面对的问题可以分为三类可直接控制的(问题与自身的行为有关),可间接控制的(问题与他人的行为有关)和无法控制的(我们无能为力的问题,例如我们的过去或现实的环境)。对于这三类问题,积极主动的人都是由影响圈着手,加以解决。
    • 可直接控制的问题:可以通过培养正确习惯来解决(习惯一、二、三)。
    • 可间接控制的问题:可以通过改进施加影响的方法来解决,例如采取移情方式而不是针锋相对,以身作则而不是口头游说(习惯四、五、六)。
    • 无法控制的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变面部曲线,以微笑、真诚与平和来接受现实。纵使有再多不满,也要学着泰然处之,这样才不至于被问题控制。
  • 承认错误
    • 实际上伤我们最深的,既不是别人的所作所为,也不是自己所犯的错误,而是我们对错误的回应。就仿佛被毒蛇咬后,一心忙着抓蛇只会让毒性发作更快,倒不如尽快设法排出毒液。
    • 我们对任何错误的回应都会影响到下一刻发生的事件,所以一定要立刻承认并加以改正,避免殃及后来,而且我们的力量也会由此得到恢复。
  • 积极主动的本质和最明白的表现就是对自己或别人有所承诺,然后从不食言
  • 两种能够直接掌控人生的途径:
    • 一是做出承诺,并信守诺言;
    • 二是确立目标,并付诸实践。
  • 付诸实践
    • 用 30 天的时间亲身实践积极主动的原则,观其结果。
    • 这期间请把全部精力投放到影响圈内,从各种小事开始,许下承诺并予以兑现
    • 学会做照亮他人的蜡烛,而不是评判对错的法官;以身作则,而不是一心挑错;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事端。

习惯二:以终为始

  • 习惯二强调选择正确的人生目标。
  • 思考几个问题
    • 你希望人们对你以及你的生活有什么样的评价?
    • 你是个称职的丈夫、妻子、父母、子女或亲友吗?
    • 你是个令人怀念的同事或伙伴吗?
    • 你希望他们怎样评价你的人格?
    • 你希望他们回忆起你的哪些成就和贡献?
    • 你希望对周围人的生活施加过什么样的影响?
  • 你希望在盖棺定论时获得的评价,才是你心目中真正渴望的成功。这样看来,我们梦寐以求的名利、成就和财富可能根本就不是我们所要的。
  • 以终为始
    • 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认清方向。
    • 这样不但可以对目前处境了如指掌,而且不至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误入歧途,白费工夫。毕竟人生旅途的岔路很多,一不小心就会走冤枉路,许多人拼命埋头苦干,到头来却发现追求成功的梯子搭错了墙,但是为时已晚,所以说忙碌的人未必出成果。
  • 以终为始的两个原则基础
    • 任何事都是两次创造而成
      • 我们做任何事都是先在头脑中构思,即智力上的或第一次的创造(Mental/First Creation);
      • 然后付诸实践,即体力上的或第二次的创造(Physical/Second Creation)。
    • 自我领导
      • 领导(Leadership) vs. 管理(Management)
        • 领导是第一次的创造,必须先于管理;管理是第二次的创造。
        • 领导与管理就好比思想与行为。
        • 管理关注基层,思考的是“怎样才能有效地把事情做好”;领导关注高层,思考的是“我想成就的是什么事业”。用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和华伦·贝尼斯(Warren Bennies)的话来说:“管理是正确地做事,领导则是做正确的事。”
        • 管理是有效地顺着成功的梯子往上爬,领导则判断这个梯子是否搭在正确的墙上。
        • 成功,甚至求生的关键并不在于你流了多少血汗,而在于你努力的方向是否正确,因此无论在哪个行业,领导都重于管理
  • 关于个人的使命宣言
    • 弗兰克尔:“我们是发现而不是发明自己的人生使命。”
    • 弗兰克尔:“每个人都有特殊的职责或使命,他人无法越俎代庖。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实现人生目标的机会也仅止于一次……追根究底,其实不是你询问生命的意义何在,而是生命正提出质疑,要求你回答存在的意义为何。换言之,人必须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 示例
    • 假设我是一位严厉的父亲,每当子女做出令我反感的行为,立刻会火冒三丈,把教训子女的真正目的抛诸脑后;拿出做父亲的权威,迫使子女屈服。在眼前的冲突中我固然得胜,亲子关系却出现裂痕。孩子表面顺从,但口服心不服,受到压抑的情绪,日后会以更糟的形式表现出来。
  • 付诸实践
    1. 整理参加葬礼心灵演练时的心得列表。
    2. 根据目前的理解,写下自己的人生角色。检讨你对目前所扮演的角色和自己的生活是否满意。
    3. 每天抽空撰写个人使命宣言。
    4. 阅读附录一所列的各种生活中心,看看你的行为符合其中哪种类型?它们是否让你的日常行为有了一定依据?你是否满意?
    5. 为编写使命宣言而收集笔记、引言、想法以及可能有用的各种资料。
    6. 设想近期内可能会从事的某个项目,用智力创造的原则,写下你希望获得的结果与应采取的步骤。
    7. 向家人或同事讲述本章的精华,并建议大家共同拟定家庭或团队的使命宣言。

习惯三:要事第一

  • 习惯三强调人生管理和时间管理。
  • 要事第一
    • 先做最重要的事情。
    • 领导者首先要决定的,就是哪些事情是重要的;而作为管理者,就是要将这些重要的事务优先安排。
    • 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我管理的实质就是自律和条理,是对计划的实施
  • 如何分辨轻重缓急与培养组织能力,是时间管理的精髓。
  • 排除次要事务的干扰
    • 若要集中精力于当急的要务,就得排除次要事务的牵绊,此时需要有说“不”的勇气。
    • 人各有志,各有优先要务。必要时,应该不卑不亢地拒绝别人,在急迫与重要之间,知道取舍。
  • 制定计划
    • 以一星期为单位制订计划。
    • 一周 7 天中,每天各有不同的优先目标,但基本上 7 天一体,相互呼应。如此安排人生,秘诀在于不要就日程表订立优先顺序,应就事件本身的重要性来安排行事历
    • 四个关键步骤
      1. 考虑自己下一周的角色和任务;
      2. 思考下一个周计划中每一任务栏下你最想做的一两件要事,作为你选定的目标;
      3. 为每一项目标安排具体的实施时间;
  • 授权
    • 授权是提高效能的秘诀之一。
    • 把责任分配给其他成熟老练的员工,才有余力从事更高层次的活动。因此,授权代表成长,不但是个人,也是团体的成长。
    • 指令型授权 vs. 责任型授权
      • 指令型授权是让别人“去做这个,去做那个,做完告诉我”。
      • 责任型授权的关注重点是最终的结果。它给人们自由,允许自行选择做事的具体方法,并为最终的结果负责。起初,这种授权方式费时又费力,但却十分值得。

实现公众领域的成功

习惯四:双赢思维

  • 双赢者把生活看作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个角斗场。一般人看事情多用二分法:非强即弱,非胜即败。其实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之得不必就视为自己之失。
  • 在相互依赖的环境里,任何非双赢的解决方案都不是最好的,因为它们终将对长远的关系产生这样那样的不利影响,你必须慎重对待这些影响的代价。如果你无法同对方达成双赢的协议,那么最好选择放弃。
  • 成熟是敢作敢为与善解人意之间的一种平衡状态。“成熟就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信念的同时又能体谅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这是赫兰德·萨克森年(Hrand Saxenian)教授多年研究得出的结论。
  • 双赢并非性格魅力的技巧,而是人类交往的一种模式。双赢来自诚信、成熟和知足的人格,是高度互信的结果;它体现在能有效阐明并管理人们的期望和成就的协议中;在起支持作用的双赢体系里蓬勃生长;经由必要的双赢过程来实现。

习惯五:知彼解己

  • 知彼解己 —— 先寻求去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这一原则是进行有效人际交流的关键。
  • 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教育多偏向读写的训练,说也占其中一部分,可是从来没有人教导我们如何去听。然而听懂别人说话,尤其是从对方的立场去聆听,实在不是件容易事。
  • “知彼”是交往模式的一大转变,因为我们通常把让别人理解自己放在首位。大部分人在聆听时并不是想理解对方,而是为了做出回应。这种人要么说话,要么准备说话,不断地用自己的模式过滤一切,用自己的经历理解别人的生活。
  • 除了物质,人类最大的生存需求源自心理,即被人理解、肯定、认可和欣赏。
  • 如果你真正爱一个人,那么花时间了解对方将有益于今后的坦诚相待,这样一来,很多困扰家庭和婚姻的问题都将被扼杀在萌芽状态,没有发展壮大的机会,即便有这样的机会,充足的情感账户储蓄也会让问题迎刃而解。

习惯六:统合综效

  • 统合综效
    • 基本态度:如果以为具有相当聪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见不同,那么对方的主张必定有我尚未体会的奥妙,值得加以了解
    •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就是说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也是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又不仅仅是一个组成部分,而是最具激发、分配、整合和激励作用的部分。
  • 与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视不同个体的不同心理、情绪与智能,以及个人眼中所见到的不同世界。假如两人意见相同,其中一人必属多余。与所见略同的人沟通,毫无益处,要有分歧才有收获
  • 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当有人不同意你的观点的时候,你应该说:“你跟我有不一样的看法,这很好。”你不一定要对他们表示赞同,但是可以表示肯定,并尽量给予理解。如果你只能看到两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或道路——“你”的和“错误”的,那么你可以试着寻找统合综效的第三条道路,一般情况下它总是存在的。如果你坚持双赢模式,确实愿意努力理解对方,你就能找到一种让每一个人都受益更多的解决方案。

自我更新的原则

习惯七:不断更新

  • 人生最值得的投资就是锻炼自己,因为生活与服务人群都得靠自已,这是最珍贵的工具。工作本身并不能带来经济上的安全感,具备良好的思考、学习、创造与适应能力,才能利于不败之地。拥有财富,并不代表经济独立,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
  • 习惯七就是个人产能。它保护并优化你所拥有的最重要的资产——你自己。
    • 它从四个层面更新你的天性,那就是: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
      • 身体:有效呵护我们的身体 —— 健康饮食,充足休息以及定期锻炼
      • 精神:人的本质、核心和对价值体系的坚持
      • 智力:定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记录自己的想法、经历、深刻见解和学习心得。
      • 社会/情感:围绕人际领导、移情交流和创造性合作的原则。
    • 从根本上讲,“不断更新”意味着要兼顾这四种要素,要以睿智而均衡的方式,经常并持续运用我们天性中的这四个层面。